黄河水奔流千年,孕育了塞上江南的丰饶,也见证了宁夏大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态实践。从吴忠的“幸福廊道”到贺兰山的“翡翠矿坑”,从六盘山的“动植物王国”到腾格里沙漠的“金色铠甲”,宁夏人用双手编织出一幅幅“湖光山色”新画卷。这里,每一寸绿意的蔓延,都是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最温暖的注解——生态修复不是终点,而是让山、河、林、草重新讲述生命的起点。这片土地的故事告诉我们:人与自然最动人的关系,从来不是征服与被征服,而是像黄河与大地那般,彼此滋养,生生不息。
贺兰山下绘新景
银川市西夏区新干路两旁由矿坑变绿地。
8月13日,在银川市西夏区新干公路旁,市民张玲夫妇开车经过此处,被路旁郁郁葱葱的草木所吸引,停下车驻足欣赏。他们的脚下曾是套门沟建筑石料矿区采矿车辆的通道。2019年以前,这里山体裸露,矿坑、尾矿堆遍布,场地荒芜,尽显开采后的疮痍。
2010年以来,银川市对贺兰山东麓(银川段)五个规划治理区的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,取缔整合“小散乱”采矿点,规范6家企业集中开采,并以系统性破题,将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,走出了一条“修复—保护—利用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,累计实施18个矿山修复项目,治理面积2.55万亩,投资近1.7亿元。
志辉源石酒庄的转型堪称典范。从“老袁砂石场”到葡萄酒庄,30年时间,将6000亩采空区改造成集种植、酿造、文旅于一体的生态园区。“父亲挖砂掘坑,我种树固土,女儿搞文旅融合,接力棒越传越‘绿’。”酒庄负责人袁辉说。依托生态修复形成的独特微气候,酒庄葡萄酒多次斩获国际大奖,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,生态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。
“贺兰山东麓以合纵之势实现生态价值多元化转化,绿色生态已成为贺兰山东麓的幸福底色。” 银川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银川把“紫色”元素融入贺兰山东麓生态廊道建设,实施葡萄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、乡村全面振兴和发展全域旅游规划,打通连接酒庄、景区公路45公里,修建健身旅游通道160公里,打造以镇北堡为核心的生态文旅廊道,形成绿色产业集群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若英 文/图)
刮骨疗伤见真章
石嘴山市惠农区昔日的一片采煤沉陷区,如今变成绿化带。
“我对贺兰山石嘴山段的变化很有发言权。贺兰山石嘴山段从南到北约89公里,现在是绿树成荫、瓜果飘香、游客不断。”8月20日,摄影爱好者陈小组感慨地说。
贺兰山的重生,源于一场壮士断腕般的生态革命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石嘴山市以“宁夏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”等示范项目为引领,完成人工造林18.73万亩、未成林抚育提升13.62万亩、退化草原生态修复11.8万亩、湿地保护修复30.45万亩。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外244处人类活动点及严重影响生态质量功能的34处点位被实施清理整治和综合治理,依法关闭煤矿、非煤矿山和涉煤企业682家,拆除建筑物55万平方米,退出煤炭产能2000万吨。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46.8平方公里。
在毛乌素沙地,“草方格+沙结皮”“灌木高效植苗”等创新技术,显著提升了流动沙地治理成效,沙区灌木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80%以上,造林效率翻倍。2025年计划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5.03万亩,非沙化土地生态修复2.79万亩。目前已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.08万亩,非沙化土地生态修复面积1.38万亩。
2021年,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被列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一,向全球公开发布。2023年10月,宁夏贺兰山东麓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家“山水”工程优秀典型案例,成为西北五省区唯一入选项目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闵良 文/图)
黄河岸边幸福长
黄河穿村庄而过。
清晨的吴忠滨河体育运动公园,湛蓝天空拥抱着蜿蜒黄河。跑友马浩宇按下快门,将蓝天碧水定格于手机之中——这随手可得的“壁纸”,正是他每日晨练看到的寻常风景。
近年来,吴忠以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为指引,实施生态优先战略。黄河吴忠段治理工程现场,新改建的长堤如银龙蜿蜒,点、线、面三道防线正构筑起防洪保障线、抢险交通线、经济命脉线、特色城市线、生态景观线、文化展示线六道坚实屏障,城区段防洪标准一举提升至20年一遇。吴忠全境69公里黄河奔流而过,密布的103条沟、渠、湖、库如同滋养城市的“毛细血管”。17座人工湿地如绿色卫士,日夜守护着清水沟、南干沟等入黄支流,确保黄河吴忠段连续9年“Ⅱ类进Ⅱ类出”,其中古城湾人工湿地更成为生态治理典范。
在清水沟石佛寺村段,巡河员杨忠祥目光如炬,手机里的“吴忠河长通”App实时上传照片。他见证了环保意识的觉醒:“过去河道管理难,现在水清了、岸绿了,乡亲们争当护河卫士!”吴忠市严格落实河湖长制,强化组织领导,压实管护责任,建立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河湖长体系,将近千名河湖长姓名与责任公布于众,一张覆盖全市所有水系的“河湖保护网”已然张开。
吴忠市实施“一河一策”,开展截污清淤、水生态建设、堤岸建设等系列工程,加强河湖生态修复、实施河湖水系整治、完善治理体系、解决河湖突出问题,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。(记者 李良 文/图)
生物来当主考官
固原市的生态底色更加亮丽。
“被誉为‘鸟中大熊猫’的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黑鹳,近年来成群结队出现在六盘山脚下,大型真菌则从最初的24种增加到了203种……”8月13日,固原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。
六盘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、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优良的气候条件,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“生态绿岛”和“天然水塔”,孕育了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物种资源,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,更是宁夏最主要的种质资源基因库。最新科考结果显示:高等植物已增加至1249种,植物群落8个,无脊椎动物3736种,两栖和爬行动物18种,鸟类347种,哺乳动物64种,俨然一个“动植物王国”。国内仅存的200只左右濒危物种华北豹,在六盘山发现了至少35只。在六盘山与陇山和秦岭之间,构建起一条长达300公里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和共同一体的生态圈,已有华北豹、马鹿、中华鬣羚等53种珍稀野生动物从秦岭迁徙到六盘山安家。
近年来,固原市坚持“四尘”同治、“五水”共治、“六废”联治,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,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在92%以上;六盘山区域负氧离子达到每立方厘米1万个以上,成为宁夏负氧离子最高、最富集的区域;8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水体比例始终保持在87.5%以上;土壤环境始终保持零污染;泾源县、隆德县先后被评为中国“深呼吸小城”。
近3年,固原市累计完成国土绿化158.1万亩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11平方公里,森林面积达到280.03万亩,约占全区森林总面积的26%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永峰 文/图)